国际象棋虽是西方舶来品,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对我们改进中国的教育思维亦有启迪。

国际象棋是科学、文化、艺术、竞技融为一体的智力体育项目。它可以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可以培养人们全局观,增强人们工作中的计划性和灵活性;可以培养顽强勇敢、坚毅沉着、机智灵活等意志品质。列宁曾这样评价它,“国际象棋是人类智慧的体操”。

中国也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象棋。同中国象棋相比,国际象棋更具有灵活性,这也使得它拥有更迷人的魅力。在中国IT界很有名气的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还为国际象棋总结出了一套文化理念。比方说:“王”体现了“深入实际,优化管理”,“后”体现了“重视女性,统合综效”,“马”体现了“鼓励创新,提倡共赢”,“兵”体现了“执着追求,实现理想”。他们把这一套理论定位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来统一员工的思想。国际象棋的思维和文化被企业所借鉴,其实对中国的教育思维方式改革也是有启迪的。

我们经常听到“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口号。教育的改革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育不再仅仅以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而是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从文字上仅仅是两个字的变化,在根本上应该是教育思想的变化。前一段时间在《读者》上看到一篇很受启发的文章——对比中日两国历史学科考试题目。我们的历史考试题目很多都是问某某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而日本学校的历史题目却大不相同。他们的题目是这样出的:“请回答,如果当年拿破仑没有兵败滑铁卢,欧洲的历史格局会如何变化?”,“请回答,如果中国收回台湾,对日本会有哪些影响,两国会交战吗?”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应试”与“素质”之间的差别。这些题目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深度和广度。这种考察学生历史的思维就是一种“象”的没有界河的思维(国际象棋的“象”不受界河约束)。学好历史的目的一定不只是记住历史,而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学会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以解决未来的问题。

像这类的、国际象棋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马”体现的“共赢”思想。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但有时又不得不承认,在与发达国际竞争的时候,好多地方是自己蹩了自己的“腿”。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不如世界五强(美日英法德),而这种团队精神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在“团队精神”这个素质上去培养学生?我们组织了那么多次中日韩三国夏令营,“蹩马腿”的事情时有发生。再比方说,王的“深入实际”。“王”尚且需要深入实际,那此刻还没有成为“王”的人呢?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学生社会实践这一领域内始终没有质的突破,学校应该与社会(比如说企业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以给予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这会减少学生们刚进入社会的陌生感。再比如“后”体现的“重视女性”,重视女性并不意味着为她们准备好她们需要的一切,而是要给她们能够充分展现和实践的空间。现代社会要求女性更加独立、自强、自主。这些素质就是要从一点一滴的教育方式上变化而来……这些都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去吸取和借鉴的地方。

今天所讲的,只是从国际象棋中感受到的一些简单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很多值得我们在教育中借鉴。当然,并非我们民族的不好。中国象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吸取了民族文化的结晶。比如我们炮的“隔山打子”,这是西方人所没有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含蓄和跳跃思维也应该在教育中有所体现。